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赵天润 丁超逸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5月27日锅牛配资,“我推荐”成为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日的一个热门词汇。当天下午,复旦大学新工科六大创新学院第一次集体亮相,6个学院的院长一一登台,用TED演讲方式为自己的学院“站台”。
“这里我特别推荐未来信息学院中的‘光子计划’院士班,由10位院士组成指导团队,进行光电、电子、智能等信息科技前沿融合培养。”复旦大学副校长、未来信息创新学院院长周磊这样推荐自己的学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复旦这次推出的6个创新学院阵容强大。除周磊担任院长的未来信息创新学院外,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明担任院长,计算智能创新学院院长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颉担任院长,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由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担任院长,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担任院长。
现场,复旦新工科发展基金成立,首期在1990级经济学院校友、校董陈天桥、校董马秀慧、校地合作单位绍兴市上虞区、1988级电子工程系校友卢荣富等支持下,已筹集资金1.2亿元。该基金将聚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成果转化等领域,全方位助力复旦工科做强。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介绍六大创新学院。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摄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透露,为满足更多学子的新工科志趣锅牛配资,今年复旦大学在6大创新学院投放过千的本科招生计划数,同比增长超过20%;各创新学院内部专业实现完全自由分流。推出18个本博、本研融通培养项目,覆盖创新学院近一半(43%)的本科生源。试点推出超常规人才培养项目,组建由顶尖科学家担任“学术班主任”的六大领军人才班。据悉,复旦6所创新学院生师比为5:1,目前已汇聚国家级人才逾210人。
每一个学院,都拿出了“顶配”资源。
未来信息创新学院院长周磊介绍,将在集成电路领域推出7年制的“星陈计划”(集成电路领军人才班)本博融通培养项目;本硕融通拳头产品“香农计划”——为工科量身打造,实行相辉荣誉学员制,为每位学生配备全程导师,支持课程灵活组合与免试直通深造;未来信息领军班联合企业高管与科创先锋作为顶尖导师,以真实研发和精英圈层强化实战能力,培养未来电子信息行业的领军人才。
会场外,六大创新学院的同学们展示各自研究方向的前沿产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摄
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院长刘明介绍,学院目前已形成五个方向的教学团队,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来选择自己的培养路径,“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在遇到新的问题时,能具备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执行院长杨珉介绍,该学院推出了3+3本研贯通、3+5本博贯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产业实践,更关注自身的兴趣,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院长陈颉介绍了生物医学工程与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的融合的创新成果,如便携智能超声系统提高西部地区基层医疗水平、生物胶水黏结人工设备(支架,心脏起搏器),以及下肢假肢力(触)觉仿生系统和脑机接口芯片等。
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院长姜育刚介绍,学院以复旦综合性学科优势为支撑,布局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智能空天、智能光电三大方向,“我们希望解决‘一片’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创新学院将以智能体为核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布袋院士”赵东元。复旦大学供图
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院长赵东元,就是那个手提布袋装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证书、赶去给学生上课的“布袋院士”。他介绍,复旦“课比天大”,院士和博导会给本科生上课。他介绍,新工科是直接孕育培植新质生产力的交叉学科,“我们要把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新技术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变成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动能,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让科学成为未来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基因,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